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于作和

来源:网络 时间:2023-05-09 16:32:22 阅读量:17107    会员投稿

艺术家官方档案-于作和-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微信图片_20221019094531.jpg

微信图片_20230423143221.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2943.jpg

     《书谱》里的所说的“人书俱老”,孙过庭本意是指书法的造诣,原文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人唯有抵达“通会之际”,才有可能领悟书法的境界,但人生又何尝不是在追寻着一种“通会之际”。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而书法的哲学就是苏试所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法之道仅此而已,不要被所谓名家大师之好为人师者大谈什么方法理论迷惑。在一定传承法度下个性化展现,这才是书法艺术之真谛。

微信图片_20230423143322.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329.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338.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352.jpg

    于作和,1957年生人,号江湾一鹤,字梦里天涯,斋号,逸翰堂主。吉林省人,现居上海,自幼 酷爱诗书,师承著名書法教育家張信老師。几十年 来,笔耕不辍,临摹二王圣教序,兰亭序及其手札,米芾诸帖之余!偶尔发现杜牧张好好诗帖,如获至宝!心摹手追!得其笔意几分,作品常带其风骨!(《张好好诗》书法笔势放纵奔逸,风格雄健,行草相间,高古典雅,既有唐人书法之法度,又有魏晋书法之古朴雅逸之风,笔墨变化丰富,节奏分明。)除此外,古代各名家碑帖亦寒暑勤摹。擅长行草隶篆,博取众家之笔风,形成了自己鲜明之风格。诗词、书画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展览中获得大奖!  受到了书画爱好者、收藏家们的热崇 和收藏。热爱社区公益,社会慈善 活动   ,多幅作品被省市级慈善机构所收藏、义卖。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国书画殚精竭虑,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高级文化艺术传承师、中国翰墨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常务理事;白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大安市老年书画研究院理事;大安市嫩江湾书画院常务理事;雅集轩书画院常务理事。上海闵行区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至今坚守志愿者服务,义务为残疾人教授书法。

微信图片_20230423143358.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04.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501.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18.jpg

近年艺术成就:

2018年全国翰墨杯诗书画大奖赛中,书法作品荣获成人组金奖。

2022年喜迎二十大  再创新辉煌全国首届“大国风采”杯书画大赛中,作品获奖成人组特别金奖。

系全国金鼎文化艺术名家榜入榜艺术家。

       观于老师作品,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大巧若拙中有尽显老辣之感。笔法娴熟,结体工整,章法大气磅礴。这是当今很多“秀”字一族所不具备的书法底蕴。所谓人未老而笔雄健,功夫到力彰精湛!据《元史》记载:“子昂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确实当年的赵公可以称得上各书体皆能的“高手”。在当下圈中,也常听到一些人五体皆能什么的,其实不止五体,六体皆精的书法家都有,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都精通各种书体,比如清代大师邓石如、近代大师邓散木,再往前据说欧阳询精通八种书体,但我们如今只能从《九成宫》这样的碑刻中,领略他的楷书丰采了。而用多种书体同时写一部作品,且有流传下来的就更是凤毛麟角,目测只见过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和邓散木的《五体正气歌》。虽然当今书坛各体都能登大雅之堂的人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有极个别的只是低调而没有显山露水罢了。从作品表现形式看,于老师也是各体皆有涉猎的,并且都达到一定高度,这也是一个书法家很难达到的境界,《书谱》中有云:专攻一体,以至绝伦。其言下之意就是说诸体皆修是很难的,可见于老师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努力。

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26.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40.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45.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451.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501.jpg

关于书法艺术作品的评论,自古都是仁者见仁的。大凡写毛笔字的人都知道,写一手好毛笔字是何其地艰难,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与时间,忍受多大的寂寞与煎熬,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要轻易攻讦。笔者以为评论他人书法,当以功力是否足够、字形是否美观、布局是否合理、通篇与单字之间是否协调等等这些方向加以评论,而不是是否受何人传授、师承何人风格,得到几多要领,深入几步法门等这种带有强烈的功利、名利意味的方向评判。在这方面从于老师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下了苦功夫的,他坚持走传统正统传承之路,不被名利所困;不被不和谐评论杂音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相信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谁真谁伪,谁的作品有生命力而熠熠闪耀、历久弥新,历史一定会给予公正的待遇与评价。

于老师说:“兴趣和时间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两大“法宝”,光有兴趣,没时间去练习,书法艺术难有进步;有时间,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练笔,同样难有进步。”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学习书法时间空间的必备要素,几十年来于老师始终把书法学习修练放在生活安排的重要位置,他说:饭可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练。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老于艺术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比起那些哗众取宠的“吼书”“射书”之流及昙化一现的杂耍式江湖书法,于老师这样的书法家大是真正有资格称为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者。

拜访于老师,笔者请他谈下多年来的习书经验,他谦虚地说经验谈不上,讲些自我感受吧!……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写字到书法有一个质的飞跃。其次要多看。多看的目的是练眼力,眼力不高下笔就没有方向。要多看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家碑帖,懂得什么是好。尽管有些碑帖你一时看不懂好在哪里,相信能够流传下来自然就有它的可贵之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的多了自然就会明白。再次就是临帖。临帖的目的是沿着前人踩出来的路走上一段,防止走错方向、误入歧途。临帖既要临自己喜欢的、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以便尽快入道;同时也要临与自己风格迥异的,取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笔墨的艺术含量。临帖要忘我,临的越象越好。不能以意临为借口掺杂自己的东西,只有形似才有神似。

微信图片_20230423143553.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601.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609.jpg微信图片_20230423143621.jpg

     2035年全面文化复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建设,于老师也正是艺术人生收获黄金期,特别是近年,于老师深研苦习米芾,深得其造型上的“险、绝”之韵,观其米式作品创作,其侧倾的体势,险不怪、稳不俗,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之气。都深得米芾之神韵,特别在用笔上,他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等一系列成果。都是于老师用时间与汗水浇灌出来的。相信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他一定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热烈祝贺著名书法家于作和先生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