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水下考古,并非简单“捞”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6-19 22:39:14 阅读量:18067    

盖瑞·金德曾在《寻找黄金船》中这样写道:“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要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最近,“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推测有超10万件文物”一经发布,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然而,水下考古,并不是简单地“捞”文物。

水下考古作业通常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是陆地线索调查,通过梳理史籍、档案及其他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走访调查,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点分布区域及位置;然后借助科技进行物探扫测,对前期搜集到的线索,采用物探设备进行覆盖式三维探测;接着是潜水探摸,由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潜水装备,近距离探摸水下遗存情况;最后是考古发掘。也就是说,水下考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在水下探摸和发掘,前期的资料搜寻、探测和后期的研究同样十分重要。

这些年,山东开展了威海湾近现代沉船、烟台庙岛群岛和日照海域、东平湖等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完成威海湾一号沉舰、垦利海北、利津铁门关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不少考古新发现。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批“鸭岛沉船”出水青花瓷器,共计29件,其中碗27件,碟2件。大部分器物保存较好,偶见口沿有磕或冲线。因经多年海水侵蚀,釉面呈亚光状态。其胎体轻薄,青花发色深沉。纹饰绘制潦草、写意,有吉语“寿”字、螭龙、缠枝葡萄、松竹梅寿石、双圈弦纹5种,看似随意,却描绘得浓淡相宜、精准简练。器底足处多有粘砂,跳刀痕明显,具有非常明显的明代嘉万时期景德镇民窑风格。类似器物在景德镇观音阁窑址、湖田窑址明代中晚期地层中均有出土。

“鸭岛沉船”遗址位于今青岛琅琊台湾内杨家洼湾口处的鸭岛附近,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当地渔民水下作业时偶然发现。1979年3月,青岛市博物馆组织潜水员进行打捞,出水完整青花瓷器29件,后入馆收藏。青岛市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2000年、2002年、2007年分别对沉船及周边海域进行探摸、考古调查、发掘,确定了沉船位置,打捞出水青花瓷片、铁锅等。其中,青花瓷形制以碗、碟为主,面貌特征与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批一致。

甗是古代人专门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流行于商至汉代。蓬莱海域出水的陶甗,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器身有大面积海洋微生物附着,是新石器时代蓬莱先民进行航海活动的遗物。

在蓬莱古船博物馆,还有一件唐长沙窑黄釉褐彩贴花执壶。它发现于登州镇东关村。侈口、尖唇、卷沿、束颈、圆肩、肩部有对称复系一对,前为爪棱状短流,后方桥形把手,直腰,大平底,通高21.1厘米,在短流通体施青釉,色泽略淡黄,在贴花图案上施加褐釉彩斑,并利用积釉的厚薄,呈现贴花图案,形态生动逼真,别有一番情趣。

这种壶,采用在釉下进行彩绘的烧造工艺是长沙铜官窑首创,它最先把花鸟、草虫、鹿、鱼、山水及诗歌等题材作为装饰,开辟了瓷器装饰工艺发展的新途径。据资料记载,长沙铜官窑的产品曾远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西亚等地,证明它是唐代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之一。

每一个海底文物,都有一个故事。那些散落在海底的珍宝,等待“拾遗人”去探寻、解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