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写给中国的“情书”
“How are you guys?欢迎你们来到这里!”3月2日晚,美国人林登携新书《寻乡中国》做客南京先锋书店。长发飘飘、个子高高的林登,笑起来极富感染力,几句中英文混杂的暖场问好,很快拉近了和台下读者的距离。
1984年,芝加哥男孩林登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自此,开始了他独特的人生之旅:被北京电影制片厂选中出演电影;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华摄影记者;进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定居云南喜洲,创办喜林苑,促进外国游客与中国村民的“在地”交往。“寻乡中国”的漫漫岁月里,林登从“老外”变成了“老乡”。
19岁那年,林登到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家中清洁地毯,这位68岁的老教授当时刚从中国回来。当林登羞愧地表示“不知道北京在哪里”时,老教授热情地勉励他:生命太短暂了,你应该放眼海外,甚至不妨考虑一下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1984年上半年,在我准备到北京学习中文之后,就不断听到这个问题。”林登在书中真诚地追忆,“对全球化的世界而言,中国是一个后来者。对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更恰当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不是中国?”
从“没有人生方向”的外国人,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受益人,这个过程中,很多有趣的故事被林登记录了下来。譬如他来到北京的第二天就遇到“星探”,邀他出演《他从大洋彼岸来》中的留学生。当时林登还以为,是中国版的真人秀《偷拍》在和他开玩笑。
《寻乡中国》的书名显然是致敬另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何伟的《寻路中国》。“寻乡”,一个动态的、持续了38年的过程,真实可信地见证了一位美国人对中国的深厚情感与强烈认同。
“我的身份认同是基于一种不断变化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基于出生地的地理和经济因素。我的价值观是从实践经验中锻造出来的。”
林登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它“务实而自由”,“在内心中我已经成为中国人,因为我选择了内化自己认为更和谐、更具有社会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同时他也看到,他的“新家”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发展上,“那些以‘刺猬视角’看待中国的人,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巨大勇气,我的故事代表了另一种声音。”
喜林苑见证着林登为重塑民间外交关系所作的努力。
“喜林苑的定位是center而非hotel(酒店),它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林登解释,“把这样的地方放在中国的大城市之外,是想‘逼’外国游客多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除了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前面五千年的中国也很值得了解。我们还希望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建一种文化自豪感。”
来到喜林苑,客人可能会失望于没有浴缸、房间仅有30平方米,但杨品相宅这件“世界建筑史上的中国杰作”将会弥补他们的遗憾。林登花费大量心血,把古宅修旧如旧,鼓励全世界的年轻人来此“穷游”。为扩大云南在西方的知名度,他甚至邀请美国一所著名高中,把该校为期4个月的国际课程搬到了喜林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中国的古语被林登信手拈来。先锋书店的沙龙上,观众席坐满了,并不断有人围拢过来,南京读者都很喜欢林登的故事,也被他的开朗热情所吸引。
而翻开林登的《寻乡中国》,一本文笔朴素却充满诗意和力量的作品,打开了中国读者的另一个视野。林登对世界的浪漫主义探索乃至冒险精神,他热情拥抱人类的可塑性、生活的不确定性,享受过程、相信自己相信的——这些都是林登送给自己和读者的礼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