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荆门市紫砂茶艺协会会长、荆门市佳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茶艺大工匠工作室张鸿雁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5-16 09:44:39 阅读量:18245    会员投稿

 一叶承古今 ,千帆渡沧海

——访荆门市紫砂茶艺协会会长、荆门市佳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茶艺大工匠工作室张鸿雁

张鸿雁,湖北荆门人,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湖北省职业鉴定高级考评员。现任荆门市紫砂茶艺协会会长、荆门市佳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张鸿雁大工匠工作室。她以茶为舟,载千年文脉横渡时代长河;她以叶为帆,让东方智慧叩响世界之门。十二载春秋淬炼,两万双手托起传承星火,六十座奖杯铸就文明丰碑。茶席之上,她让残疾人的指尖翻飞出凤凰三点头的自信;国际舞台,她将荆楚的茶汤斟入世界文明的杯盏。六十座奖杯背后,是初心如磐的匠心坚守。是她,让我们在茶杯里看见中国,于叶片间读懂文明。

以茶为舟   渡千年长河

茶,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文化符号。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陆羽《茶经》的传世;从唐宋茶宴的风雅,到明清茶肆的烟火,茶文化始终是东方文明最温润的注脚。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份古老的智慧正面临传承的断代与创新的挑战。张鸿雁,这位扎根荆楚大地的茶人,以“守护者”与“革新者”的双重身份,在时代洪流中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

“茶是长在土地里的哲学。”张鸿雁常立于茶山云雾间,指尖抚过茶树新芽,仿佛触摸着华夏文明的脉搏。从业初期,非科班出身的她面临着无数质疑。“茶艺是学问,不是爱好。”为打破偏见,她每年赴深圳、青岛等地参加国际茶艺大赛,以裁判的身份精进技艺;她研读《茶经》《大观茶论》,在古籍中寻找理论支撑;她深入茶园,与茶农同吃同住,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参与。“只有亲手摸过茶叶的脉络,才能读懂茶的语言。”张鸿雁深耕茶文化研究工作,从茶叶加工到茶艺表演,从历史溯源到现代传播,每一步都浸透着对传统茶文化的敬畏。

这份执着,让她从“爱好者”蜕变为“大工匠”。自2008年投身茶行业以来,她便将传播茶文化视为自身使命。面对茶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断层危机,她以教育为突破口,创办了荆门市佳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等课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她的课堂是茶香浸润的港湾,十五年来,近2万名茶艺师从这里起航——他们有的成为了茶馆里的“茶仙子”,用指尖的温柔诠释茶道;有的回到田间地头,守护着茶树的生长密码;更有人带着荆门的茶香走向全国各地,让“荆楚茶韵”成为响亮的名片。

在张鸿雁看来,茶艺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共鸣。她以茶为引,倡导“健康生活”与“和谐人生态度”,将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内涵融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来。正如她所言:“一杯茶里,有天地,有众生,更有人心。”她像一位文明的考古学家,执着于复原茶史的基因图谱。她研究唐宋煮茶、明清散茶,梳理茶史脉络,将古籍中的茶道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的体验。“匠人之心,在于将平凡做到极致。”张鸿雁花费12年的时间,以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将热爱淬炼成专业,获得了诸多赞誉。2019年荣获荆门市市政府授予的“张鸿雁大工匠工作室”称号,获评为湖北省十佳茶人;2021年佳茗茶艺培训学校被评为值得信赖茶培训机构;2024年2月,获得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颁发的“茶文化优秀传播工作者”荣誉称号。即便如此,张鸿雁仍朴实地认为,自己不过是茶香的传递者。就像她亲手炒制的茶叶,历经杀青、揉捻、烘焙的淬炼,却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清香——她拒绝浮躁的商业包装,坚守“让茶回归生活”的初心,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文化的使者,让每一杯茶汤都成为心灵的慰藉。

芬芳无界  传茶世匠心

茶文化是一条流淌的河,既需要源头活水的滋养,也需要不断接纳新的支流。张鸿雁深谙此道,她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师,手持传统与创新两支画笔,在茶文化的长卷上勾勒出令人惊叹的图案——既有古意盎然的工笔细描,也有现代审美的写意泼墨。

对待年轻学子,张鸿雁是温柔的引路人。当孩子们第一次捧起茶杯,她会轻声讲述“茶”字的深意:上为草,下为木,中间是人,寓意着“人在草木间”的天人合一。这种浸润式的教育,让茶文化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美学。她的课堂更仿若流动的茶文化博物馆。讲解茶叶分类时,六大茶类如六位性格迥异的君子,在她的描述中活灵活现——绿茶如清新的雅士,清汤绿叶间尽显淡然;红茶似热情的诗人,醇厚滋味里隐藏着奔放;乌龙茶若隐逸的高人,半发酵的工艺中蕴含着中庸之道。学生们跟着她的节奏,触摸茶叶的肌理,聆听茶树的故事,不知不觉间,茶文化已融入血脉。

新媒体时代,张鸿雁又化身为“茶香主播”,在镜头前冲泡每一款茶,讲解其背后的故事。直播间里,她的手指在茶具间游走,如弹奏一曲无声的琴音,茶汤入杯的声音似清泉叮咚,吸引着成千上万观众。2023年国际茶日的主会场活动,更是一场盛大的茶香盛宴——湖北电视台的镜头对准荆门名茶,她亲手冲泡的茶汤在镜头前流转,向世界诉说着中国茶的历史与当下;在国际舞台上,张鸿雁摇身一变,再度成为茶文化的使者。作为国际赛事的裁判,她不仅用专业的眼光评判茶艺,更借机讲述中国茶的“和”文化——茶桌上没有输赢,有的只是分享与包容。当外国选手用生疏的手法冲泡中国茶时,她会微笑着给予指导,让茶香成为跨越语言的沟通密码。

在茶叶加工车间,张鸿雁是执着的匠人。面对现代化的制茶设备,她坚持“看茶做茶”——雨天采的茶如何摊晾,晴天采的茶如何杀青,都要根据茶叶的状态灵活予以调整。这种“人茶对话”的智慧,让机器制茶也有了温度。而在茶艺表演中,她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古琴声中,茶艺师身着改良的汉服,冲泡手法既保留了古法精髓,又加入舞蹈般的韵律,让传统茶艺表演成为流动的视觉盛宴。“一叶见天下,这‘天下’不在他处。”张鸿雁将茶汤注入冰裂纹盏,涟漪荡开历史的倒影,“就在这杯中的春秋、这席上的江山。”

以叶为帆   向世界港湾

“茶无国界,但茶人要有世界的胸怀。”张鸿雁始终坚信,中国茶文化不应是“墙内开花”,而应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2021年,她推动学校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为茶艺师走向国际铺路。2025年4月,在湖北省斗茶大赛上,她以“千里江山斗茶图”为引,呼吁茶人“跨越时空,让世界看见中国茶”。“外国人爱喝红茶,但中国绿茶的清雅同样值得被看见。”为了更好地带动中国茶走向世界,她计划联合媒体机构,通过纪录片、海外巡展等形式,赋予茶文化跨越山海的力量。

从茶马古道到数字丝路,中国茶始终在证明:文明的高度,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包容。张鸿雁十五年前种下的茶苗,如今已亭亭如盖。那些曾在茶香中颤抖的手,如今正在米兰设计周上从容分茶;那些浸润过荆门月色的茶器,此刻正陈列在世界博览会场,而张鸿雁依然守着她的茶桌,在袅袅升起的茶烟中讲述着中华茶文化的浩浩荡荡。从荆门到世界,从传统到未来,张鸿雁正以茶为舟,以匠心为桨,让世界听见中国茶的心跳、看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