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探秘民国十五年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珍稀钱币中的璀璨明珠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6-15 16:10:28 阅读量:18793    会员投稿

古币星河中的耀眼孤星

在浩瀚的钱币收藏领域,每一枚古币都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历史与文化的光芒。而民国十五年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无疑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动荡年代的货币印记

1926 年,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关键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着重大变革。为了应对军费开支以及稳定地方经济,甘肃造币厂应运而生。这枚当制一百文的铜币,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沧桑。其正面中央,“甘肃铜币” 四个大字刚劲有力,被珠圈环绕,宛如众星捧月。字中心的芙蓉花饰,精致细腻,寓意美好,为币面增添了几分柔和与优雅。上缘的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晰地记录了它诞生的年份,下缘的 “当制钱一百文” 则明确了其面值。左右两侧的空心十字星花,对称分布,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枚钱币。

匠心独运的铸造工艺

走进铸造工艺的微观世界,更能领略这枚铜币的非凡之处。其采用传统翻砂铸造工艺,币面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工匠精心雕琢。铜币边缘整齐划一,体现出当时严格的铸造标准;币面在光线照射下,泛着温润的铜光,历经岁月沉淀,形成的包浆自然醇厚,为铜币增添了古朴的韵味,这是时间赋予它独一无二的印记。

c68dab26ad52c605f00672cacdf66b4.jpg

地域特色的鲜明彰显

与同期其他省份铸造的铜币相比,民国十五年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彼时,四川铜币以其复杂的版式和独特的汉字图案闻名,而广东铜币则以精致的蟠龙纹饰吸引藏家目光。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却另辟蹊径,将甘肃本地的文化元素与时代特征完美融合,双旗与花饰的搭配,既有革命浪潮的雄浑气势,又不失传统艺术的婉约秀美,在民国铜币体系中独树一帜。

历史长河中的隐秘往事

这枚铜币的背后,还交织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当时,甘肃地区物资匮乏,造币厂在铸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铜料的获取、模具的雕刻都需要克服重重阻碍。每一枚铜币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它们随着商队的脚步,在西北大地流转,见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也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成为研究民国时期西北社会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

背面图案的时代风云

币的背面,更是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珠圈内交叉的北洋政府五色国旗和铁血十八星军旗,在历史的长河中猎猎作响,彰显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政治风云。双旗上缘的菊花图,素雅高洁,下方及旗帜左右的空心十字星花,相互呼应,使整个背面的设计既庄重又富有层次感。铜质精良,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其文字与图案立体深峻,仿佛是历史的雕刻师精心雕琢而成。旗帜纹饰细腻生动,每一道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展现了民国初期铸币工艺的高超水准。

c2b789046b10dbe2235a7dbb0765eb1.jpg

稀缺性铸就的收藏传奇

然而,这枚铜币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设计与高超的工艺,更在于它极为稀少的存世量。甘肃造币厂由于存续时间短暂,本身铸造的钱币数量就有限。而这枚当制一百文铜币,在历经战乱的洗礼、岁月的侵蚀以及回收熔毁等诸多磨难后,能够留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其稀缺性无疑大大提升了它在收藏市场中的价值。

不容错过的收藏瑰宝

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拥有一枚民国十五年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不仅仅是拥有了一枚珍贵的钱币,更是拥有了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见证,是钱币收藏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如果您也热爱收藏,渴望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品,那么民国十五年甘肃铜币当制一百文绝对是您不容错过的选择。不要让这样的历史珍宝从您的指尖溜走,抓住机会,让它成为您收藏生涯中的璀璨明珠,传承下去,续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该件藏品目前已被河南洛阳龙嘉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到,详细信息了解藏家鉴赏可以联系。河南洛阳龙嘉是一家成立于中国河南洛阳,业务遍及200个市场的全球化艺术品居间服务公司,目前公司艺术品职业经理人多达50+。洛阳龙嘉艺术品聚焦全球化艺术品发展,树立了艺术品行业领先的运营模式典范,年服务全球超过50万用户。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艺术品企业领导者,洛阳龙嘉艺术品助力客户,把握艺术品变革,构建艺术品征集销售一站式平台。

洛阳龙嘉作为全球领先艺术品平台企业,秉承“一对一式客户服务跟进”的理念,为用户与全行业提供整合了文物艺术品资源、一站式全球拍行送拍和最佳的用户体验,以及强大的艺术品大数据基础设施与行业艺术品金融解决方案。

 此作品咨询/藏品鉴定及拍卖可咨询         于经理:19937271962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