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道光瓷藏 “王炸”!粉彩人物赏瓶一对:工艺精湛冠绝一时,百年传世的瓷艺传奇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9-11 11:21:03 阅读量:18001    会员投稿

    当指尖拂过温润如玉的瓷面,目光定格在瓶身鲜活的人物图景上,时光仿佛回溯至清道光年间的官窑工坊 —— 那里,瓷匠们以笔为魂、以釉为墨,将东方美学与生活意趣熔铸于瓷胎,最终造就了这尊令藏界倾心的稀世瑰宝:清道光粉彩人物赏瓶。它不仅是清代粉彩瓷艺的巅峰缩影,更是承载百年历史、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实力的 “传世重器”,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老祖宗的极致匠心与东方瓷韵的独特魅力。

清道光。粉彩人物赏瓶一对.jpg

    道光朝粉彩瓷以 “雅致温润、工细入微” 闻名,而这对人物赏瓶,更是将这份 “细腻” 演绎到了极致。先看器型,经典赏瓶制式堪称 “东方美学的典范”—— 溜肩线条圆润流畅,如美人肩颈般优雅;鼓腹饱满却不臃肿,尽显庄重气度;圈足规整平滑,足底胎质洁白坚致,上手把玩便知其胎骨厚重紧实,历经两百年岁月仍无丝毫变形,足见当时官窑制胎工艺的精湛。

    道光朝虽处于清代中晚期,但在粉彩工艺上却有着 “承前启后” 的技术突破,这对赏瓶便是最好的见证。其一,“玻璃白” 配方改良 —— 相较于雍正、乾隆朝,道光官窑的玻璃白掺入了更多 “石英粉”,让釉色乳浊感更柔和,且不易因时间推移而发黄,这也是这尊赏瓶历经两百年仍保持 “藕荷粉” 温润色泽的关键;其二,“低温二次烧制” 工艺升级 —— 首次烧制(素胎)后,画师完成纹饰绘制,二次入窑时采用 “梯度升温法”,从 600℃逐步升至 850℃,避免釉色因温差过大而开裂,当时官窑的二次烧制成功率仅约 30%,这尊赏瓶无任何釉面开裂、气泡,足见其烧制工艺的精湛;其三,“色料提纯” 技术进步 —— 珊瑚红、娇黄等色料经过 “三次淘洗”,去除杂质后色泽更纯净,如人物上的珊瑚红,不似前代那般偏暗,也不似后世那般艳丽,呈 “胭脂般的温润红”,这是道光粉彩独有的 “色料标识”。

    这些技术突破,让道光粉彩成为 “清代瓷艺的分水岭”—— 既继承了雍正、乾隆朝的工细雅致,又开创了 “贴近生活” 的审美风格,而这尊赏瓶作为官窑代表作,更是将这些技术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工艺价值远超普通民窑粉彩瓷。

    更难得的是,它是 “传世品” 而非 “出土器”—— 瓶身无任何冲线、磕碰、修补痕迹,釉面光洁如新,仅在瓶口边缘留有极细微的自然使用包浆,这是百年时光留下的 “温柔印记”。想象一下,它曾置于清代世家大族的厅堂博古架上,见证过主人宴请宾客的热闹、家人围坐品茶的温馨;或许也曾经历过时代变迁,却幸运地被妥善保存,最终跨越两百年时光,以近乎完美的品相呈现在我们面前 —— 这份 “历史的完整性”,让它远超普通古董瓷品,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 “活历史”。

微信图片_20250911104332_48_45.jpg

    收藏这对清道光粉彩人物赏瓶,从来不是 “买一件古董” 那么简单 —— 它是将百年前的东方美学 “捧在手心”,是让后代能触摸到的 “历史温度”。摆在客厅博古架上,它不是冷冰冰的器物,而是能提升空间格调的 “美学符号”,访客一眼便能感受到其温润的瓷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家族传家宝,它承载的不仅是物质价值,更是 “传承文化、守护匠心” 的精神意义 —— 当后代抚摸着瓶身的温润釉面,听着长辈讲述它跨越两百年的故事,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读懂老祖宗的智慧与审美。

    如今,这尊凝聚道光瓷艺精华、承载百年时光与文化的粉彩人物赏瓶,正等待一位懂它、惜它的藏家。若你热爱清代瓷艺,渴望拥有一件兼具艺术高度、历史厚度与收藏潜力的珍品,这尊赏瓶便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 它用两百年的时光证明了自己的珍贵,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收藏传奇,让东方瓷韵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

该件藏品目前已被香港中信国际集团拍卖有限公司大陆征集处 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到,详细信息了解藏家鉴赏可以联系,河南洛阳嘉澜拍卖有限公司,洛阳嘉澜拍卖公司是一家成立于中国河南洛阳,业务遍及200个市场的全球化艺术品居间服务拍卖公司,目前公司艺术品职业经理人多达50+。洛阳嘉澜拍卖聚焦全球化艺术品发展,树立了艺术品拍卖行业领先的运营模式典范,年服务全球超过50万用户。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企业领导者,洛阳嘉澜拍卖助力客户,把握艺术品变革,构建艺术品征集拍卖一站式平台。

  洛阳嘉澜作为全球领先拍卖企业,秉承“一对一式客户服务跟进”的理念,为用户与全行业提供整合了文物艺术品资源、一站式全球拍行送拍和最佳的用户拍卖体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