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县域经济“补短板”,如何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短板,广阔的县域作为经济腹地的潜能尚待进一步开发。
数据显示,面积占广东超七成的县域,仅贡献了全省约12.5%的GDP;在全国已有54个县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省份尚无一县跻身其中,即便是最强的博罗县同千亿门槛也尚有约200亿元的差距。
为改善全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广东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在提出推动产业向县域转移、因地制宜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的同时,也力图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从而促进经济要素流动、产业活跃联动。
这也同去年年底以来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相呼应。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冯帅章认为,无论是发展产业化还是推进城镇化,县都是一个合适的单位;通过强调产业发展、推动县镇村协同,《措施》将有助于补齐广东“县域经济薄弱”这一短板,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为重中之重
根据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国百强市、百强区、百强县排行榜,广东共有10个市、17个区跻身百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在百强区中,广东仅博罗1县入选。
形成对比的是,其余四个GDP五强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所辖县域GDP占全省比例均超过40%。其中,苏浙鲁三省的百强县数量就占据半壁江山。
冯帅章分析,广东县域经济相对弱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同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广东共有约20个县“撤县设区”,一度导致省内“区强县弱”;“撤县设区”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城镇化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
此外,在苏浙鲁等县域经济强省背后,新兴产业和新基建已经成为强引擎。冯帅章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浙江县域三次产业发展相对均衡,而同浙江相比,广东欠发达县域第二产业占比尚有待提升,“产业是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产业才能有经济价值,因此要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在《措施》中,“产业”也成为重点,明确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方面,产业转移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措施》提出,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县城有序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措施》所强调的产业转移并非盲目转移,而是突出“因地制宜”性,在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情况下推动实施,并建议推进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环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县域布局,农产品主产区内县域则集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以河源市东源县为例,当地正瞄定来自深圳的新兴产业加速落地。目前,深圳盐田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已进行到第三期,新动工项目与规划项目均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为主,2022年其工业投资增速达37.7%。
“以往进行产业招商时,我们往往‘不管什么菜,先揽到盘子里再说’。”东源县副县长陈飞燕介绍,如今,东源已健全对口招商机制,制定了投资合作意向和项目需求清单,细化招商质量成效考核,以实现精准招商、招“所需之商”。在此背景下,河源市的产业定位正日渐清晰、特色化优势逐渐显现。
另一方面,对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改善其投资吸引力弱的问题,是成功实现产业转移落地的先决条件。
对此,《措施》也从新基建、产业平台方面着手,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对此,广东将推进县域内各类产业集聚区等平台整合升级,鼓励多县联合共建产业园;推动园区数字化改造,引进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健全标准厂房、通用基础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仓储集散回收设施等。
为给产业转移进行人才储备,《措施》还提出开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人和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并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订单式培训力度,提升县域技能人才自给率。
“目前,珠三角产业转移仍有很大一部分会流向省外。”冯帅章认为,为促进省内转移,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倾斜,鼓励相关地区结对帮扶,共建产业转移园;同时县域也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才能“接得住”这些产业。
令人欣慰的是,在广东“制造业当家”战略推动下,县域产业已显现出明显成效。
今年7月,广东省工信厅发布首批3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7个已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柱作用的同时,这些集群还走出“专精”路径,在全省产业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也使其与城市间的关系由“单向依赖”转变为“产业协同”。
在产业发展带动下,广东县域也展现出增长势头。到2021年,全省下辖县域GDP总量已经从2016的122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31亿元,增速达27.2%。
以“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实现三产融合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桥梁。如何实现县、镇、村的高效联动互补,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成为一项重要问题。
因而,《措施》也强调,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
具体来看,这首先需要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软硬联通”。根据《措施》,广东将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这包括供水供气管网、道路及公共交通、5G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县域集采集配中心的拓展完善;同时,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也将向村镇下沉,城乡教育联合体、县域医共体等模式将加速落地。
数字化加速落地也将使县域联动与管理更为便捷。《措施》要求县城和特大镇5G网络全覆盖,推行县城“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构建物联感知数据共享管理系统,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粤智助”镇村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县域间人员、物资的流动将得到加速,产业联动的条件也逐渐充足。在不少县域地区,县、镇、村之间的三产融合与协同趋势正不断增强。
例如,在韶关仁化县,当地以菌类种植牵引出科研、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并发展了农业科普、亲子休闲、自然教育项目。在湛江市的遂溪县和吴川市,集预制菜生产、冷链物流、观光教育等于一体的预制菜产业园也相继建立,当下如火如荼的预制菜产业为三产融合、县域联动提供了新机遇。
“无论是发展产业化还是推进城镇化,县都是一个合适的单位。”冯帅章认为,产业发展需要一定规模和空间,如果仅局限于村镇,产业便很难发展得起来。
因此,需要从县的层面进行统筹,发动村、镇协同配合,推动产业不断外溢,发展“农村种植+镇县加工”等模式,实现三产融合。“之前我在乳源考察发现,当地茶油产业便是以一家龙头企业广泛联动各乡镇、农村发展种植、加工和销售,形成县域内部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冯帅章说。
除第一产业通过深加工“接二连三”外,部分县域还通过三产“逆向”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在揭阳市锡场镇军埔村,电商产业势头迅猛,到2022年,军埔村电商年交易量已达约5亿件、销售额超过40亿元。随着该产业对商品、包装材料等的需求快速增长,电商又同当地金属制品、化工塑料、食品药品等传统产业实现联动,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县域联通加强的同时,军埔村还进一步汇集人员要素,在县域空心化的大环境下,实现了人口回流增长。到2022年,军埔村已吸引电商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并带动全镇3万多家网店集聚发展,各类经济要素日益活跃。
对此,《措施》也在致力于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使经济要素“流得动”,也“留得住”。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到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文化体育设施、提升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再到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都有助于缓解村镇空心化、促进县域人员实现回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