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悠扬胡舞翩翩
展出的《乐舞图》左幅画面。
展出的《乐舞图》中间画面。
展出的《乐舞图》右幅画面。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张楠正在为游客讲述《乐舞图》。
大唐盛世,音乐歌舞大行于天下。出土于唐代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图》是描绘胡汉乐舞交织的壁画,画中汉人乐师用不同种类的胡汉民族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舞曲,胡人舞师跳着奔放的胡腾舞。
《乐舞图》展现了唐代胡汉民族艺术融合的盛况,也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生动例证,是不同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真实再现。
乐舞图
国宝名称:乐舞图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年龄:12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52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壹 乐舞壁画 盛世缩影
1952年,苏思勖墓在西安被发现。苏思勖,出生于公元654年,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因儿时被一位姓杨的宦官所养,又称杨思勖。苏思勖生性刚决,有军事才能。开元初年,他曾四次受诏,平息叛乱,斩叛军首领,诛其党羽,灭叛军十二万余人。根据墓志记载,苏思勖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又迁右监门卫将军,后因军功累累,拜辅国大将军,又加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苏思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斜坡形;甬道南连墓道,北接墓室;墓室平面近于正方形。墓内出土陶俑、陶骑俑及各种动物俑多件。墓室和甬道内发现20多幅保存完好的壁画,其中位于墓室东壁的《乐舞图》,完美地展现了大唐乐舞大行天下的盛世景象。
据了解,陕西已发掘的唐墓中,出土乐舞图的墓葬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中,乐舞图也几乎仅存于皇家及身份特殊的贵族墓葬中,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乐舞图》展现了唐代壁画工艺的高超水平。《乐舞图》中,胡人舞者表演胡舞,汉人乐师持汉、胡不同种类乐器演奏,人物神态各异,是盛唐时期汉、胡文化交融的形象展示。
贰 翩翩之姿 悠扬之曲
《乐舞图》原壁画揭取时被分割成为3幅。左右两幅是乐师图,中间为舞者图。
左幅画面地设黄毯,毯上是一组由6人组成的乐队。前排3人均跪坐,分别手持琵琶、笙、铜钹;后排站立3人,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拍板,还有一人左手平伸向前,口圆张,似在唱歌。
右幅画面上可见地上放置一黄毯,上面有一组5人乐队。前排3人均跪坐,一个人弹箜篌,一人弹七弦琴,一人吹筚篥;后排站立两人,一人右手平伸向前,手中并无乐器,另外一人吹排箫。
乐者均着汉人衣冠,他们执着各不相同的9种乐器,其中既有汉族的传统乐器,如笙、排箫和拍板,也有西域传入的乐器,如筚篥、琵琶、箜篌、横笛等。在唐诗《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有“横笛琵琶遍头促”的句子,对胡腾舞进行了叙述。
中间画面为一名舞者。舞者高鼻深目、满脸胡须,头戴白色尖顶胡帽,身着圆领长袖衫,腰系黑带,足蹬黄靴,立于黄绿相间的毯子上起舞。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扬起,左腿曲立,右腿提膝腾起,拧腰摆胯,仰身回顾。舞者脸上露出扬眉动目的神情,作旋转而舞的姿态。此舞正是胡腾舞。
叁 笔笔传神 栩栩如生
苏思勖墓《乐舞图》如实反映了盛唐时期贵族的行乐生活,直观再现了当时流行乐舞的风貌。画面看似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有时代典型性,是后人研究唐代乐舞、认识唐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史料。
《乐舞图》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画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式,主次分明,安排得当,3幅画面既独立成章,又紧密结合,合而为一。画中人物姿态各异,静中有动,虚实相生,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人物形象壮硕健美,均是唐代男子的典型形象。人物描绘虽由寥寥几笔粗线条构成,但笔法准确、娴熟、传神,抓住了人物体貌和动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面使人如身临其境,能强烈感受到其高昂热烈的气氛。
作为研究唐代乐舞和唐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乐舞图》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史书记载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玉环和安禄山也是闻名大唐的胡舞能手,由此可见胡人乐舞在唐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使得中原地带在审美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乐优美的旋律,胡舞热烈奔放的形式,既迎合了唐代朝野追求时尚、乐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又感染和愉悦着长安城中的士族百姓。
透过《乐舞图》,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唐人的乐观、豁达、向上。他们在继承、吸收、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的乐舞艺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