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破圈爆红海内外,自得琴社做对了什么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4-25 12:18:53 阅读量:16362    

烟柳画桥上、风帘翠幕下,动人旋律随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层层景片配合灯光效果打造的写意舞台上,低垂双髻、插梳簪花的宋金时期少女,戴冠插梳、披衫长裙的北宋中后期仕女,仿佛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来自上海的乐手们身着宋代复原装束,为苏州的观众带来了古意十足的视听盛宴。

以用户思维让观众“解锁”绝佳观演后体验

“好多观众都是因为我们的B站和微博账号才知道自得琴社的,我们这两年也逐步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持续更新创意短视频内容,并且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上都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在我们看来,线上平台和线下音乐会,都是很重要的向观众分享作品的渠道。”社长朱里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身处新媒体时代,自得琴社正在用互联网思维来深耕一支演出团体的社区运营。“就演出而言,我们考虑比较多的,就是把自己放到观众的角色里,比如大家希望在演出结束后能及时看到哪些信息,我们也希望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得琴社古琴乐手兼新媒体负责人白无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小小护甲膏,透露着琴社在运营上的用心,还有联名款奶茶券等也深受青年乐迷的喜爱。“未来,我们还会开发更多的周边产品,发行2-3张黑胶唱片也已排上计划。”朱里钺告诉记者,琴社所做的这些其实初心非常简单,“就是想对观众好一点,让大家除了喜欢我们的作品,也能感受到我们团队用心、有人情味的一面,从而在自得琴社这里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一针一线的讲究,是专业上全方位的精益求精

不仅仅是观演“售后”服务,自得琴社在前期宣传、演出内容设计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琴社之所以能凭装束复原小组打造的古色古香的造型,还有视频制作组创设的“会动的古画”火爆出圈,离不开整个团队从服饰、妆发、演出造型、拍摄到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

《琴为何物·宋·水云归》的海报同样趣味横生,不仅埋藏着许多文化元素,更表达了自得琴社赋予古韵新生的愿景。海报里的卷轴十分引人注目,原来是国宝级传世手卷《碣石调·幽兰》,这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古代士人阶级的代表乐器;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世古琴谱,这在民乐里是非常罕见的。古琴历经了至少3500年走到了今天,到了我们的手上,当代人该如何传承古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自得琴社的“多面手”,艺术总监唐彬不仅担任“琴为何物”系列音乐会的导演、作曲,《琴为何物·宋·水云归》海报的设计理念也出自他之手。在唐彬看来,“琴为何物”这个名字本身是一句发问,也是一种求索。

在传承古琴的道路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海报上不同的角色代表了在研究古琴道路上的各类人。例如海报里,有执着于古代琴谱的老者;有找不到前路而用手机导航的年轻人;有因为枯燥而打瞌睡的人;有围观看热闹的人……“而我们海报视觉中心的人物,是本系列音乐会的古琴乐手,她身着宋代装束,在古琴谱组成的弧形上冲浪,代表了自得琴社对于自我的期许:要做立足传统的弄潮儿。”唐彬介绍说。

如果说自得琴社的“琴”最初专指古琴,那么随着琴社近些年的作品运用了众多中外乐器,“琴”的含义也已经不单单指古琴了。比如《琴为何物·宋·水云归》音乐会,自得琴社在演出中将民乐与管弦乐结合,特别邀请布达佩斯交响乐团为《葡萄仙子》《满江红》《拾眠》《槐黄》《泛沧浪》《桂枝香》六首作品录制伴奏。古曲与交响乐的交融碰撞,管弦乐团的声音融入现场演奏,赋予了民乐更多元的音乐表现力。除了《满江红》等原创曲目,多首传统名曲也纷纷呈现,如《梅梢月》《碧涧流泉》;也有宋代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的《杏花天影》,带着文人的吟叹感怀旧梦。音乐会的舞美则赋予“国风”音乐更时髦的观感,比如展现市井生活的鲜活与烟火气的《醉醉渔,唱唱晚》,以及鸣奏将士们收复河山的壮怀激越的《满江红》,配合写意舞台让人如痴如醉。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