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传播网
zoo
当前位置:文化信息传播网 -> 资讯

天门高新园郭月甫中医诊所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郭月甫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8-26 17:54:06 阅读量:8000    会员投稿

杏林耕耘数十载,仁医济世化春风

——访天门高新园郭月甫中医诊所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郭月甫

郭月甫,是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国医国药文化传承分会理事,湖北月甫余堂健康素养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阳慷中医医院院长,天门高新园郭月甫中医诊所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在很多人的心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是“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更是业界为人所称道的“标杆”。他是农民的儿子,深谙贫穷的疾苦,专注于中医 47 年。郭月甫擅长中医骨伤科,专攻人类十大慢性病和皮肤病,崇尚火神医派之医术,运用温阳扶正理论医治疾病,独创了“一包针”和“三个指头”诊疗法,为无数患者送去了康复福音。如今,他已届古稀高龄,即使步履缓慢,也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赴与患者们的不悔之约。

少年从医,妙手仁心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年前,药圣孙思邈在传世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序章中写下了医师之德。此后朝代更迭,时代发展,无数杏林圣手承悬壶济世之心,行救死扶伤之道。他们在传承、发扬传统中医文化,拯救无数宝贵生命的同时,也将其中所蕴含的厚德仁爱,带给了每一位需要他们的病人。而出身贫寒、立志济世救人的当代老中医郭月甫便是其中一员。自从业以来,他出过数百次义诊、累计进行了千万次诊疗,真正做到了把患者放在心上。

郭月甫能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与其父亲有着莫大的联系。郭月甫的父亲与很多老中医交往极深,尤其对民间草药和偏方颇有研究。他博览众书,兼通文史,常常免费为父老乡亲们进行诊治。郭月甫 12 岁那年,父亲带他一览名医郭国彪治病救人的盛况。眼见因病痛而满面愁容的人们经过郭医生的望闻问切治疗后慢慢舒展开笑容,郭月甫年幼的心灵饱受震撼,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识别草药,家中那小小的一方天地,此后便时常回荡着稚嫩的歌谣声:“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溯洄传承千百年的中医文明,郭月甫透过父亲的耳濡目染,与智者先贤进行对话,挖掘中华医药宝藏。怀揣着悬壶济世的夙愿,在人生的岔路口上,郭月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人人向往的省城高等学府,选择了当时不温不火的中专院校——荆州卫校。那时的郭月甫只有一个心愿:“守护中医文化根脉,学习中医疗愈精粹,当一名妙手仁心的中医师。”“要学医,就得认真学习,学好治疗病人的本领,才能够治好别人的病。”背汤头歌诀、学中药、学辨证论治……郭月甫凭借着刻苦与坚定的意志啃完了一本本晦涩难懂的医书。“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瘦破气而治疝何难……”晦涩难懂的《药性赋》,如今郭月甫仍能张口就来。

1978 年,毕业后的郭月甫被分配到仙桃中医院实习。彼时,郭国彪恰好是仙桃中医院骨科的“疗伤圣手”,在疱、疖、深部脓肿、骨折、骨病等方面皆有着出神入化的造诣。“中医治疗骨伤疾病有明显的优势所在,比如应对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就可以让解剖对位达到 95% 以上,甚至是 100%,比手术简单快捷、损伤小、患者经济负担也小、效果还更好。”在名医的谆谆教诲下,郭月甫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向着心中圣地进发:清晨,当别人还缠绵于梦乡,郭月甫便已口中念念有词:“夫痈且,何以别之善,然五脏不调则至痈……”;晚上,他在寂静的斗室不知疲倦地翻阅着郭老先生悉心收藏的医学典籍和病案。他手捧的是医书,睡觉头枕的仍是医书,从《金匮要略》《伤寒论》《黄帝内经》到《药理学》《病理学》等一大批医学经典,他无不逐字逐句通读,直至烂熟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踏实的态度,郭月甫先后被推荐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武汉同济医院、湖北中医学院进行深造,获骨伤科权威孙昌慈教授、著名临床小儿矫形外科专家孙陆、王太怡等一大批知名教授亲自授课,打下扎实的中医骨伤理论根基。

一推一拉、一来一问,循环往复的日常,便是郭月甫深耕不辍的日常;一招一式、一张一弛,是郭月甫与患者之间绵绵不绝的联系。怀揣着传承中医文化的敬畏之心,凭借着过硬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医德口碑,郭月甫从皂市卫生院副院长节节高升:1985 年,郭月甫被调任至市中医院任骨伤科主治医生;1988 年,郭月甫晋升骨外科副主任,成为医院骨伤学科的带头人;1989 年,郭月甫任天门市卫生局防保科科长、市长办公室主任……此后,郭月甫在中医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成立了天门市民间中草药研究所和郭永兴医药堂,创立了定位清瘀正阳排毒新疗法,开创了中医预防治疗脑中风的新路径,成为了中华自主医学唯一传承人;他与武汉彤柏堂中医院、南京新中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组建了湖北首家集中医治疗、康养、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大型医联体。在此期间,郭月甫还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 20 多篇、20 多万字的学术论文;他潜心钻研,创制了一套独到的医术医理,将“万病皆由寒湿所致”的火神医派理论学说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从一心向往救死扶伤的追梦少年,到勤勤恳恳研习中医理论的虔诚学徒,郭月甫凭借着名师教授的实践知识和日积月累的中医理论,潜心研究骨科医术。时至今日,郭月甫的书架上仍摆满了许多古籍经典和当代最新医疗著作,如《脊椎外科学》《临床正骨学》《代谢性骨病 x 线诊断学》《矫形外科学之路》《中医骨伤科学》《袁氏按导学》《创伤骨科护理》《太平圣惠方》《刘寿山正骨经验》等,他在骨伤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作为中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会员,郭月甫的名字被载入《全国骨伤科名医大词典》。他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椎错缝的体会》《胶布绷带固定治疗裸关节软组织操作损伤 400 例体会》等论文,在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与国内外专家交流。他的同班同学、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院士的田荆洲博导,非常钦佩他在骨伤科方面的才干和造诣,不

吝赞美之词给予充分肯定,推荐郭月甫入选《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

“是病人选择了我、信任我、成就了我。”抱着这份对医者职责的敬畏之心,心怀对患者的仁爱之心,郭月甫和患者相互陪伴、相互成就。《荆州日报》《天门日报》分别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救死扶伤为己任》《初识郭月甫》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原天门市文化馆馆长彭秉玉以《奇医郭月甫》为立传;《天门周刊》以《守护国粹留住根,当好国医传承人》为题对他专门做了采访报道;《当代中国骨伤人才》《天门当代名人录》都载入了他的名字和事迹。《天门当代名人录》这样评价他:“在全市颇有声誉,是我市骨伤学科知名人士”。

岐黄风骨,大医精诚

毕业后分配的第一单位就是皂市卫生院,郭月甫接诊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患者。该患者是一名建筑工人,不慎从三楼摔下造成粉碎性骨折,经过卫生院研判讨论,该病人的情况并不乐观,断腿难保。“他的家里人当时哭着跪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说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苦苦哀求我们一定要保住他的腿。”郭月甫至今仍对那一幕记忆犹新。

正当一众专家医师束手无策时,郭月甫想起了恩师郭国彪的教导。在家属的痛哭声中,在患者的哀嚎声中,在时间的流逝声中,当时还是实习医师的郭月甫再也按捺不住:“我认为可以采用牵引手法,加小夹板固定复位,再辅以西医输液、消炎等手段配合治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郭月甫的话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给予了患者和家属新的希望。按照郭月甫的治疗方案,经过长达 50 天的精心治疗,患者断骨之处长出了骨茄;三个月后,患者身体恢复近病前,可正常行走。因为这一病例,郭月甫更加坚定了在中医骨伤治疗领域学习研究的信心和决心。“治病不是说要赚多少钱,卖多少药。病人健康地站在我面前,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们存在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在于能看好病人!”

从事中医治疗骨伤病多年,郭月甫的初心始终未变。虽然出身于中医,但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郭月甫并不因循守旧,以自身所擅长的中医诊疗体系与西方现代化诊疗手段相辅相成,坚持守正创新,根据骨伤病症的不同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然而,发生在卢市的一个病患案例,令他起了深入钻研全科医疗之心。在农村,大多数人喜欢端着饭碗边吃边串门,悲剧就发生在这里。一个小女孩在吃饭串门时,不慎被绊倒导致瓷碗碎片划伤了腹部。慌乱的父亲抱起女儿就冲向郭月甫所在医院。当郭月甫看见受伤的女孩时,女孩已经陷入昏迷,伤口汩汩冒血,一团白花花的东西沾满灰尘泥渣拖在地上。危急时刻,郭月甫迅速组织急救处理,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医院,同时小心翼翼地清洗女孩脱出体外的肠道,最终,女孩成功获救。

“在偏僻的农村,很多人缺乏医疗常识,还有人因为缺钱而将疾病拖到不可救治挽回的地步,我想改变这一现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帮助贫困患者,郭月甫自创了“一包针”与“三个指头”诊疗方法,采用针灸按摩治疗,近一年时间,就解除了三千多位患者的疾病缠身之痛。为了帮助到更多人,郭月甫由专注骨伤病科向十大慢性病等疑难杂症方面转变,并以《伤寒论》和《温病学》为原理,以扶阳养气的火神医派理论为基础,大量收集民间偏方、秘方,采取专病、专方、专药等手段,研制开发出了专治跌打损伤的《跌打止痛膏》,专治风湿骨病的《风痹康》,专治皮肤病的《擦敷灵》等一系列验方,并以“一病一方”为理论依据,遵循辨证论治、阴阳调和的原则,以平为期、以调为主、以和为贵,调制中药膏方,获得赞誉无数。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郭月甫行医养德只为救死扶伤,或许他的行医生涯并不那么惊天动地,但在挽救每一个生命的时刻,在传承、发扬传统中医文化的漫长道路上,他从未缺席。2015 年,为帮助更多病患,弘扬中医文化,郭月甫创办了月甫馀堂,旨在建设一个中医(全科)诊所,打造一个纯中药的养生圣地,为万千被慢性病折磨的患者规划出一个科学的治疗康复之所,让中华民族宝贵的中医文化精髓切实地造福人民。

心系苍生,义薄云天

郭月甫,勤求古训,博汲医源,自成一体创立了独特膏方,以仁术济万民;以诚心诚信为人处世,以大医大爱救死扶伤,始终遵循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训,以“仁”为内核,传承中医国粹,仁心仁术行医,47 年来披荆斩棘写辉煌,传薪续火绘蓝图,深入探究中医之道,践行医德之本,可谓是“一颗明珠拂尘埃,悬壶济世铸辉煌。岐黄大才非天降,百炼千锤始成钢”。在郭月甫的案几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勿做功夫形迹之心。”这是郭月甫的行医准则,也是他医德医风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郭月甫,有了名气,有了各种荣誉,但仍不忘初心,坚守“救死扶伤”的大医仁心始终没有改变。他仍然是一头孜孜耕耘于医学沃土之上的老黄牛,没有因为成了名人,变得“人难请、话难听、脸难看”。他对患者始终做到三个一样:熟悉、不熟悉的一样;难治、易治的一样;高官、平民一样。不管是什么样的病人,不管病人什么时候就诊,郭月甫总是随叫随到,满腔热忱。用他自己的话说:“无愧于当时选择成为中医时,自己那份坚定的决心。”

中医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的智慧与经验,这一份医学宝藏,传承着“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阴阳平衡。然而,在谈及当今中医传承面临的现状时,郭月甫却忧心忡忡:“实话实说,当前中医的发展环境,着实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和人才发展断层这两个方面,特别是民间草根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民间草根中医面临着薪火难续的困境,对民间草根中医实施抢救性保护已刻不容缓”。将“传承宝贵中医遗产”的责任扛在肩上,未来,郭月甫计划要沿袭中医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招收 60 名左右热爱中医、扎根乡村的农家子弟,以带学徒的方式,手把手传授、一对一培训,造就一批乡村中医人才,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老龄化”“人才难培养”“培养后留不住”等难题。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郭月甫广施仁术,制成多种药剂向社会无偿赠送,还捐赠了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资。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敢于挑战新事物,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对收藏、美食、旅游尤为钟情……日常生活里,郭月甫俨然是位追逐新鲜事物的“老顽童”。闲暇之余,他还常常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以铁画银钩抒发胸怀,或邀三五好友品茗论道。在郭月甫的书架上,陈设着大量珍贵的名人字画、名酒古玩,这些都是郭月甫兴致所起时花费重金购得——郭月甫便是这样一位“江湖侠医”,不拘小节,豪爽耿直,为人称道。

大道生医,医生万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即便郭月甫已年逾古稀,但他仍将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扛在肩上,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为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不断贡献力量。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Copyright @ 2001- news.jhar.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信息传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2022001748号  网站地图   邮箱:bgm1231@sina.com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